如何精準估算IC接面溫度
如何精準估算IC接面溫度
作者:ADI 資深工程師Ankul Gupta
摘要
精準估算半導體元件的接面溫度,對於確保元件的可靠性和性能非常重要。本文是一份全面的指南,詳細介紹如何精準估算IC接面溫度。文中解釋熱阻(θ)和熱特性參數(ψ)等熱參數的意義,並介紹熱參數對於實現有效熱管理的作用。本文重點說明不同參數之間的區別,並就如何在IC接面溫度估算中正確應用參數提供了指導。此外並討論接面溫度估算中的常見錯誤,及分享有關如何提升熱測量精度的見解,進而為工程師優化電子設計提供重要的必備知識。
引言
精準估算接面溫度對於確保半導體元件的可靠性、性能和壽命非常重要。接面溫度直接影響電子元件的效率、穩定性和安全性。本文全面介紹估算接面溫度的方法,並著重闡述如何運用熱阻和熱特性參數。透過這些估算方法,工程師可以進行有效的熱管理策略,提升元件性能,並降低過熱引起故障的風險。另詳細解釋基本熱參數,重點說明熱阻和熱特性參數的主要區別,以及介紹估算接面溫度的實用方法。文中還包括案例研究,用來驗證這些估算方法的精準性。無論是開發新的電子系統還是優化現有設計,提供的基本知識和工具都有助於實現精準熱測量,確保元件可靠運行。
熱參數概述
瞭解熱阻和特性參數對於評估和比較電子封裝的熱性能非常重要。這些參數是實現有效熱管理和精準估算接面溫度的關鍵因素。表1概要介紹了五個主要熱參數。
熱參數 | 說明 | 影響因素 | 主要作用 |
θJA(結至環境熱阻) | 從元件結到周圍空氣的熱阻。 | PCB設計、氣流和封裝類型等因素。 | 在標準化環境下比較不同封裝的熱性能,或者估算接面溫度。 |
θJC(結至外殼熱阻) | 從元件結到封裝外殼上特定點的熱阻。代表了在僅考慮單向熱流的情況下,從晶片到外殼的熱傳遞效率。 | 封裝材料(例如引線框架、塑封材料、晶片粘接劑)和設計特性(例如晶片厚度、外露焊墊、內部熱貫孔)。 | 在標準化環境中比較不同封裝的熱性能。估算使用散熱器時的接面溫度。 |
θJB(結至板熱阻) | 從IC結到PCB上指定點的熱阻。 | PCB設計等因素,包括覆銅面積、熱貫孔和電路板堆疊。 | 系統級熱建模,因為它量化了從結到電路板的熱流路徑。 |
ψJT(結至頂部熱特性參數) | IC結與封裝頂部表面的溫差。考慮多條路徑的熱傳導。 | 封裝設計和導熱路徑的有效性等因素。 | 在已知頂部表面溫度和功耗的實際應用中估算接面溫度。僅適用於不使用散熱器的情況。 |
ψJB(結至板熱特性參數) | IC結與電路板的溫差。 包括透過多條路徑傳導熱量的綜合效應。 | PCB設計和系統內熱傳導路徑的有效性等因素。 | 精準估算實際應用中的接面溫度。 |
熱阻與熱特性參數
熱阻(θ)和熱特性參數(ψ)均與電子封裝的熱性能有關,並且都涉及到散熱和溫差等相似的概念,因此常常被混為一談。然而,此兩者的用途不同,推導條件也不同。熱阻定義為兩點(例如結至環境或結至外殼)之間的溫差除以功耗的結果,其高度依賴於PCB設計和氣流等特定條件。熱阻通常僅考慮單個主要的熱流路徑,因此可用於比較不同封裝的熱性能和設計散熱方案。而熱特性參數定義為結與特定點(例如封裝頂部或電路板)的溫差除以功耗的結果,它會考慮各種導熱路徑的綜合效應。熱特性參數不太依賴於具體條件,在實際應用中運用這些參數可以更精準地估算接面溫度。
例如,擷取結到外殼(頂部)熱阻參數時,認為所有封裝損耗都透過封裝的頂部消散,熱量透過單個主要路徑流動。這些參數是透過模擬擷取的,因此在模擬環境中設定了條件,使得所有熱量必須從頂部散發出去。這在實際應用中不會發生,因為熱量會透過IC中的不同路徑消散。另一方面,提取結至外殼(頂部)熱特性參數時,則認為對於IC中發生的損耗,只有一部分熱量流過封裝的頂部。其考慮了現實條件下所有可能的熱流路徑,因此更適合用來估算實際應用中的接面溫度。圖1透過一個簡化的示意圖,說明了擷取這兩種參數時熱流路徑的差異。請注意,此示意圖只是為了方便理解,並沒有精準描述實際的參數擷取過程,也沒有精確描繪封裝內部的精確熱流路徑。
這兩種指標之所以容易混淆,是因為它們都涉及溫差和功耗。然而其有著不同的應用場合,並且受不同的因素影響。瞭解這些區別對於精準估算溫度和實現有效的熱管理非常重要。
接面溫度估算方法
有多種方法可用來估算封裝接面溫度。務必使用正確的熱參數來確保溫度估算精準。下面討論兩種主要的接面溫度估算方法,可輕鬆應用於實驗裝置。
方法1:利用結至環境熱阻(θJA)
說明
此方法很實用,只需知道封裝的損耗,就能大致估算接面溫度,無需任何專用設備。
要求:
- 被測PCB上封裝的 θJA值。
- 精準測量運行環境溫度和封裝的損耗。
公式:

挑戰:
- θJA 值高度依賴於PCB設計和氣流,考慮不周全可能會導致結果不精準。
- 另一個關鍵方面是要精準測量環境溫度和IC損耗。
方法2:利用結至外殼(頂部)熱特性 (ψJT)
說明
使用此方法可以精準估算接面溫度,但需要額外的設備來測量封裝外殼溫度。當封裝上使用散熱器時,不能使用這種方法來估算接面溫度。
要求:
- 被測PCB上封裝的 ψJT值。
- 精準測量外殼頂部溫度和封裝的功耗。
殼溫測量技術:
以下介紹兩種常用的封裝外殼溫度測量方法:
- 使用熱像儀: 可以利用熱像儀觀測外殼溫度。此方法適用於室溫測量。精準測量取決於熱像儀的精度和封裝損耗。
- 使用熱電耦:透過將熱電耦安裝在封裝外殼頂部,可以測量外殼溫度。此方法適用於所有溫度下的測量,尤其是當封裝需要放置在熱箱中時。測量的精準性主要取決於所使用的熱電耦和萬用表。
公式:

挑戰:
- 精準測量封裝外殼溫度對於精準估算接面溫度非常重要。
- 將熱電耦安裝到封裝外殼頂部進行溫度測量可能會有難度。
案例研究
本文討論的兩種方法透過工作台測試進行了驗證。我們採用 MAX25255 來檢驗測量的精準性。該元件具有溫度感測器接腳,可監測IC晶片接面溫度。監測結果可作為IC實際接面溫度的參考,以協助我們評估每種方法估算接面溫度的精準程度。下表列出了JEDEC板和評估套件上IC封裝的不同熱參數。在測試中,我們使用4層MAX25255評估套件進行工作台驗證。
熱參數 | 4層JEDEC板 | 4層評估套件 |
接面至環境熱阻 (θJA) | 27.2°C/W | 18.5°C/W |
接面至外殼(底部)熱阻 (θJCb) | 4.8°C/W | 5.5°C/W |
接面至板熱阻 (θJB) | 6.9°C/W | 7.9°C/W |
接面至外殼熱特性(ψJT) | 0.56°C/W | 0.58°C/W |
接面至板熱特性 (ψJB) | 7°C/W | 7.9°C/W |
測試案例的運行條件如下:
- VIN = 12 V, VOUT = 3.3 V, IOUT = 8 A, fsw = 2100 kHz, Tamb = 25°C
- 效率 = 92.3%,IC損耗 = 1.7 W
- 晶片接面溫度(透過TEMP接腳測量)= 57.3°C
使用不同技術來估算接面溫度,瞭解估算結果與實際晶片溫度的吻合度。
案例1:使用 θJA
使用此方法計算封裝接面溫度時無需專用設備,有助於避免因設備校準問題引起的測量誤差。只需將不同參數的值代入公式中即可計算出接面溫度。對於被測IC,用此方法估算的接面溫度如公式3所示。

這裡估算的接面溫度為56.45°C,接近TEMP接腳測量的實際接面溫度。測量誤差約為0.85°C (1.5%)。精準測量環境溫度和IC損耗,對於有效降低接面溫度估算誤差非常重要。例如,僅0.1 W的IC損耗計算偏差,就足以使接面溫度改變1.85°C (3.3%)。
案例2:使用ψJT和熱像儀(測量外殼溫度)
此方法使用熱像儀來測量IC外殼頂部溫度。本例使用的熱像儀是E60BX,其精度為±2°C或±2%(取較大者)。讓轉換器運行15至20分鐘,確保IC接面溫度穩定。圖2顯示了測得的IC最大外殼溫度。
熱像儀測得的殼溫為56.1°C。公式4用於計算接面溫度。

這裡估算的接面溫度為57.09°C,與TEMP接腳測量的實際接面溫度非常接近。測量誤差約為0.21°C (0.37%)。該誤差在測量所用的熱像儀的精度範圍內。在本例中,相較於IC損耗計算,精準估計外殼溫度更為重要。例如,即使IC損耗計算偏差0.5 W,接面溫度測量也僅偏差0.29°C/W (0.5%)。這是使用 ψJT相較於使用θJA的一大優勢。
案例3:使用ψJT和熱電耦
相較於案例2,此方法使用熱電耦來測量封裝外殼溫度。需要根據應用的具體要求,選擇合適的熱電耦。本例選擇K型熱電耦,其精度為2.2°C或0.75%(取較大者)。將熱電耦正確安裝到封裝外殼是確保測量精準的關鍵,可以使用導熱膏或導熱膠。確保導熱膏或導熱膠的額定溫度高於待測封裝所用的溫度。本例使用導熱材料TC3-1G。使用導熱膏將熱電耦安裝到IC的頂部,確保熱接觸良好(圖3)。
熱電耦連接到Fluke 52 II溫度計,其精度為±[0.05% + 0.3°C]。讓轉換器運行15至20分鐘,確保IC接面溫度穩定,然後讀取溫度計上的讀數。在本例中,溫度計讀數為58°C。公式5用於計算接面溫度。

這裡估算的接面溫度為58.98°C,不如前兩種技術精準。測量誤差約為1.68°C (2.93%)。外殼溫度測量誤差增大的原因是該技術使用了更多元件(熱電耦、導熱膏和溫度計)。此誤差仍在所涉及的不同設備的組合測量精度範圍內。該技術的優點在於,當封裝放置在熱箱中時,也能使用該方法來估算接面溫度。
這三個案例研究驗證了所討論的封裝接面溫度估算技術。使用 θJA無需專用設備就能方便地獲得一個近似值,但使用ψJT 可以提供更精準的估計。相較於高度依賴於PCB設計的 θJA,使用熱特性參數可以更精準地估算實際應用中的接面溫度。為了更能瞭解這種區別,可以比較表2中MAX25255在JEDEC電路板和評估套件上的θJA和ψJT的數值。請注意,此兩片電路板的θJA差異接近9°C/W,而ψJT僅相差0.02°C/W。
結論
本文全面介紹關鍵熱參數,包括熱阻(θ)和熱特性參數(ψ),並闡述其在精準估算溫度方面的作用。文中詳細說明估算無散熱器封裝接面溫度的兩種主要方法:使用結至環境熱阻(θJA)和使用結至外殼(頂部)熱特性參數(ψJT)。每種方法都有其特定的要求、程式步驟和難點。透過幾個案例研究展示了這些方法的實際應用,強調精準測量的重要性和不同技術對估算精準度的影響。為了獲得精準的測量結果,實際應用中最好使用ψJT,而不是θJA。
文中也討論接面溫度估算中的常見錯誤,例如誤解熱參數、錯誤使用 θJA、損耗計算誤差和殼溫測量不當等。設計人員若能避免這些錯誤,就能提升熱評估的精準度。總之,本文討論的技術可能無法絕對精準地確定封裝溫度,但透過透徹瞭解熱指標並仔細選擇估算技術,就可以提高熱測量的精準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