統一封裝策略(Common Footprint Strategy):以相同封裝提高多相降壓性能

作者:ADI 研究員Alexandr Ikriannikov 及產品應用工程師 Bruce Hu


摘要

當客戶要求穩壓器BOM中的所有元件(包括控制器、功率級和磁性元件)都有多個供應來源時,統一封裝(common footprint)策略能夠滿足要求。然而,ADI並未參與價格戰,而是開發耦合電感IP來顯著提升系統性能,進而為客戶提供更高的系統價值。

引言

資料中心、人工智慧(AI)和通訊領域的許多應用使用輸入電壓為12 V的多相降壓穩壓器。圖1(a)顯示了常規8相降壓轉換器,其中分立電感(DL)排成一行,間距為業界典型的8.3 mm/相。圖1(b)顯示了採用相同佈局的替代解決方案,其中分立磁元件被替換為兩個4相耦合電感(CL)。

Figure 1. An 8-phase buck voltage regulator with 8.3 mm/phase pitch with (a) discrete inductors, and with (b) two 4-phase coupled inductors.
圖1.8相降壓穩壓器,間距為8.3 mm/相,具有(a)分立電感和(b)兩個4相耦合電感。

需要思考的是,客戶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替代方案?而 ADI 開發這套獨特解決方案背後的動機又是什麼,僅僅是為了與眾不同嗎?答案是CL的品質因數(FOM)顯著增加,可以根據客戶的不同優先順序進行調整。統一封裝(CF)策略表示所有元件的佔用空間都相同。所以,當解決方案尺寸相同時,優化的重點將放在提升效率上。

對於DL和CL,應考慮其基本原理和主要區別。常規降壓轉換器各相的電流漣波可由公式1求出,其中工作週期為D = VO/VIN, Vo 為輸出電壓,VIN為輸入電壓,L為電感值,Fs為開關頻率。

Equation 1.

或者,漏感為Lk且互感為 Lm的耦合電感中的電流漣波可表示為公式2。1 FOM用公式3表示,其中Nph為耦合相數,ρ為耦合係數(公式4),j為運行指數,定義了工作週期的適用區間(公式5)。

Equation 2.

Equation 3.

Equation 4.

Equation 5.

透過比較公式1和公式2可知,FOM是主要區分因素,展現了CL在電流漣波消除方面要優於DL。FOM的值取決於多個因素,而在CL中,FOM值通常可以很大,表示性能大幅提升。不過,單靠FOM優勢本身,並不能保證很大的性能差異。系統必須根據所需的優先順序,有意識地利用增加的FOM所帶來的優勢。

CL優化

從 VIN = 12 V至VO = 1 V參考設計開始,其中DL = 100 nH提供了基線性能,針對耦合係數 Lm/Lk的幾個實際合理的值,繪製了 Nph = 4 建構模組的CL FOM,如圖2所示。紅色曲線 Lm/Lk = 0表示分立電感的FOM = 1基線。這裡的目標是保持相同的瞬態性能和相同的輸出電容槽Co,因此為CL洩漏選擇了相同的100 nH值。如文章「解決耦合電感中的磁芯損耗問題」2和影片「耦合電感的基礎知識和優勢」1所示,並且在圖2中可以清楚看到,理想情況下,Lm值應盡可能高,使耦合係數最大化(公式4),進而增加FOM。在給定尺寸(h = 12 mm,相位間距8.3 mm/ph)下,合理的Lm= 260 nH可透過極其保守的Isat = 25 A實現,這與允許的相位間電流不平衡有關。請注意,CL的負載能力由Lk的Isat定義,在該CL設計中,Isat為每相>100 A(105°C時),超過DL Isat 額定值。

Figure 2. FOM for a 4-phase CL for some different L<sub>m</sub>/L<sub>k</sub> values as a function of the duty cycle D. The region of interest is highlighted.
圖2.針對一些不同 Lm/Lk值,4相CL的FOM與工作週期D的函數關係。突顯了目的地區域。

12 V至1 V應用對應的工作週期範圍約為D~0.083。對於保守的 Lm/Lk = 2.6,圖2中的FOM > 2.5,表明CL中的Fs可輕鬆降低二分之一,以保持較低的電流漣波。由於與開關頻率成比例的幾種損耗將降低,因此這應該能顯著提高效率。

增加 Lm通常有利於減少電流漣波,但圖3可見 Lm = 260 nH能夠實現大部分電流漣波消除的好處,且不會出現回報遞減的情況(回報遞減是指進一步增加 Lm帶來的改善非常有限)。

Figure 3. Current ripple for DL = 100 nH and CL = 4× 100 nH for V<sub>IN</sub> = 12 V, V<sub>O</sub> = 1 V, and F<sub>s</sub> = 800 kHz as a function of L<sub>m</sub>.
圖3.VIN= 12 V、 VO = 1 V且 Fs= 800 kHz條件下,DL = 100 nH和CL = 4× 100 nH時的電流漣波與Lm的函數關係。

圖4繪製了相應的電流漣波,比較了VIN = 12 V和 Fs = 800 kHz條件下的基線設計DL = 100 nH與建議的四相CL = 4× 100 nH (Lm = 260 nH)。顯然,CL解決方案可以在Fs = 400 kHz時而不是800 kHz時運行,並且相較於800 kHz條件下的DL = 100 nH,仍具有較小的電流漣波。峰對峰值漣波較小,表示所有電路波形的均方根值也會較小,包含傳導損耗。主要的效率提升將來自於Fs減少二分之一,表示開關損耗、FET體二極體的死區時間損耗、反向恢復、閘極驅動損耗等將大幅減少。請注意,最顯著的效率提升將出現在輕載條件下,此時交流損耗更為明顯。然而,由於有些損耗(例如開關轉換過程中的電壓和電流重疊)與負載電流成比例,因此效率提升在滿載時也將顯而易見。

Figure 4. Current ripple for DL = 100 nH (800 kHz) and CL = 4× 100 nH (800 kHz, 400 kHz) for V<sub>IN</sub> = 12 V as a function of V<sub>O</sub>.
圖4. VIN = 12 V條件下,DL = 100 nH (800 kHz)和CL = 4× 100 nH (800 kHz, 400 kHz)時的電流漣波與VO的函數關係。

經開發之4× 100 nH耦合電感如圖5所示。請注意,接腳佈置符合DL佔用空間要求,相容多個來源和替代方案。

Figure 5. Developed CL = 4× 100 nH, 33.5 mm × 10 mm × 12 mm.
圖5.開發的CL = 4× 100 nH,33.5 mm × 10 mm × 12 mm。

實驗結果

四相降壓轉換器的瞬態性能如圖6所示,比較了8相DL = 100 nH (600 kHz)和2× CL = 4× 100 nH (400 kHz)的波形。正如預期,相同的電流擺率和相同的輸出電容導致瞬態性能相似。由於一個相位的工作週期瞬態變化會導致所有相位電流同時變化,因此耦合相位能夠有效增加回饋迴路的相位餘裕,再加上多相拓撲,能夠緩解因CL開關頻率降低而造成的潛在回饋頻寬進而降低。

Figure 6. Transient for 8-phase DL = 100 nH (600 kHz) and 2× CL = 4× 100 nH (400 kHz) for V<sub>IN</sub> = 12 V, V<sub>O</sub> = 0.9 V for 135 A load steps. Same board, same C<sub>o</sub>, same conditions.
圖6.135 A負載階躍下, VIN = 12 V、VO = 0.9 V時,8相DL = 100 nH (600 kHz)和2× CL = 4× 100 nH (400 kHz)的瞬態性能。電路板相同,Co相同,條件相同。

圖7顯示了不同開關頻率下的相應效率比較,其中虛線表示DL,實線表示CL。在高開關頻率下,CL和DL的電流漣波都不顯著,因此效率相似。但由於CL具有明顯的電流漣波優勢,所以降低CL的 Fs會令整體損耗大幅減少,且電流漣波增加不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。DL解決方案的效率也隨著Fs的降低而提高,但速度會越來越慢,因為過大的電流漣波會使波形的均方根值變差,並導致磁芯損耗和ACR損耗呈非線性增加。因此,相較於DL,CL具有明顯的效率優勢:峰值時為1%,滿載時為0.5%。相關熱性能也有所改善。

Figure 7. Measured efficiency comparison of the 8-phase DL = 100 nH (dashed curves) and 2× CL = 4× 100 nH (solid curves) designs with a common footprint, V<sub>IN</sub> = 12 V, V<sub>O</sub> = 0.9 V.
圖7.8相DL = 100 nH(虛線)和採用統一封裝策略的2× CL = 4× 100 nH(實線)設計的測量效率比較,VIN= 12 V,VO= 0.9 V。

結論

根據統一封裝(CF)策略,用於替代分立電感的CL解決方案在設計時採用相同的佔用空間和總體尺寸,可作為12 V至~1 V應用的4相建構模組。透過利用CL的優勢,可使效率得到明顯提升,同時並保留了瞬態性能。實驗結果證實了基於FOM的設計和優化策略。

上述已實現的整體性能提升,便是ADI IP在耦合電感方面優勢之有力說明。

參考文獻

1 Alexandr Ikriannikov,「耦合電感的基礎知識和優勢」,Maxim Integrated,2021年8月。

2 Alexandr Ikriannikov和Di Yao,“Addressing Core Loss in Coupled Inductors”,Electronic Design News,2016年12月。

Aaron M. Schultz和Charles R. Sullivan,“Voltage Converter with Coupled Inductive Windings, and Associated Methods”,美國專利6,362,986,2001年3月。

Jieli Li,“Coupled Inductor Design in DC-DC Converters”,碩士論文,達特茅斯學院,2002年。

Pit-Leong Wong、Peng Xu、Bo Yang和Fred C. Lee,“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of Interleaving VRMs with Coupling Inductors”,《IEEE電源電子會刊》,第16卷第4期,2001年7月。

Yan Dong,“Investigation of Multiphase Coupled-Inductor Buck Converters in Point-of-Load Applications”,博士論文,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,2009年。

Alexandr Ikriannikov,“Coupled Inductor with Improved Leakage Inductance Control”,美國專利8,102,233,2009年8月。

Alexandr Ikriannikov,“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Magnetics for the Multiphase DC-DC Applications”,IEEE應用電源電子大會的行業分會,2023年3月。

Alexandr Ikriannikov和Di Yao,“Converters with Multiphase Magnetics: TLVR vs. CL and the Novel Optimized Structure”,PCIM Europe 2023;電源電子、智慧運動、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管理的國際展覽和會議,2023年5月。

Alexandr Ikriannikov和B. Xiao,“Generalized FOM for Multiphase Converters with Inductors”,IEEE能源轉換大會暨博覽會(ECCE),2023年10月。